从《原氏族谱》看营口早期地名

2017/5/31 10:12:01 人评论 次浏览 分类:中华姓氏

       营口原氏源于山东莱州,自从十一世祖原文增(营口原氏高祖)算起,至今已十代,200余年。近来,笔者身负修谱重任,远赴原籍莱州市金城镇原家村,寻访到记载原氏家族历史的《原氏族谱》,其中对清代营口的一些地名有所涉及,故撰此文,以供地方史志研究者参考。

       《原氏族谱》包括前言、序言和支系支脉两大部分。篇首载有一世祖原友海的《原氏卜居记》一文,是为前言,亦可视为祖训。还辑有从乾隆、嘉庆、咸丰、同治到民国族人撰写的《原氏家族》修谱、续修谱之序言(包括族谱之凡例)。其中“六世以上,父子兄弟,多未详”,“不过分别世代之大概,故合族总序。七世以下,族大人繁,四支分序。”在华夏姓氏中,原姓是小姓,老祖宗能给我们留下这么一本族谱,继继绳绳,绵延不绝,世代相传,可谓是弥足珍贵。

       至于原氏家族何时迁来营口,世代因袭的说法是“顺治八年移民说”。黄旗村原氏家族的祖先是从何年从山东省莱州(掖县)踏上闯关东之途,又于何年定居关东?据《原氏家谱》记载,则是从十三世祖原梦爽(原孟爽)之子——原中明(原忠明)、原中升(原忠盛)——十四世祖始,“俱居关东”。按我营口老边区二道沟镇黄旗村原氏族谱(祖影)——文(高祖)、喜(曾祖)、孟(祖父)、忠(父)、作(子)辈序推断,可知修这份分支家谱当始于作字辈——十五世祖。而闯关东者亦非顺治八年(1651年),应是在嘉庆年间(1797年——1820年)。所谓顺治八年移民,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前后延续的时间很长。它是清代最大的一次移民,闯关东者多达3000万,其中百分之八十来自山东省,达2400余万。以此推断,闯关东者,囿于当时的交通运输工具和信息的条件,作为个体的一家一户或一族,亦非很快就能找到适合休养生息的栖居地,所以,迁徙也是一个过程,从山东省到辽宁省,再到营口,一路餐风宿露,很可能是几年、甚至是十几年、几十年,才找到归宿定居下来。

       这里还须说明一点:所谓“挑担闯关东老哥三”,如果说实际是如此,毋宁说可以看作是对“闯关东”的一种诗化了的文学艺术概括和描绘。

       《原氏族谱》还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在记载家族的世代生息繁衍、栖居迁徙中,透露了大量的历史信息。在原氏家族中,自“顺治八年移民”、闯关东者,竟至达近百人,其中栖居之地标明得十分具体, 如:“出居关东”“出居关东没沟营”“出居关东营南二道沟”、“出居关东营南黄旗厂”“出居关东营东川心店牛家屯”等。其中:“没沟营”即营口的旧称,营口人对此并不陌生。“二道沟”即今老边区二道沟村,地名沿用至今。“牛家屯”在今市区东部道岔子附近,上年纪的人也都熟悉。“川心店”今已更名为“欢心甸”,是取其谐音,“川心店”是其原名。

族谱中还在祖上的名讳旁标明“出居关东滩洼”的字样,可以断言,“滩洼”即“塘洼”,它应是对这里的村民世代沿袭称呼的村名——“塘洼”的订正。这是个晒盐的地方,是盐滩,岂能不洼?所以,“滩洼”应是“塘洼”的正称,而“塘洼”则是“滩洼”的误称或别称。“黄旗厂”即“黄旗村”,塘洼距黄旗厂南不到三里路,比黄旗厂小得多,它们原是两个自然村,1958年因“打盐滩”,黄旗厂村民全部迁居到塘洼,两村合称为“黄旗村”。如今,因城市发展和建设需要,“黄旗村”一名也即将消失。

 

   共渡网微信公众号:hds14190135_db-hds14190135_d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