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屈原的后代,沾屈原的光,在湖广填四川时没有搬走,成了留守的‘土老虎’。”9月19日,我们来到秭归县郭家坝镇文化村,村民屈定申接受采访时如是说。
村党总支书记屈克荣告诉我们,全村有屈姓村民471人。81岁的村民屈克荣说,他一直居住在这里,记得的前辈叫屈宗惠,听老人讲始祖公屈轸,生有4个儿子。
屈定申拿出一个简易家谱,介绍说是父亲屈克军手抄的。在家谱上,我们看到有这样的记载,“乃吾祖公屈原,是熊瑕之长子,因受屈改姓,以封地为姓。屈原在汉时为清烈公,流传至屈轸公,为五十六代。”屈定申说,自屈轸开始计算,他是第十六代。如此算来,自己的孙子就是屈原的第七十四代孙。“民国年间修的族谱捐献给屈原纪念馆了”,屈定申说。在屈原纪念馆,我们找到了这本《屈氏族谱》。这是秭归县发现的首部屈氏族谱。
该族谱谱序中称,“自楚王之子熊瑕食采于屈因以为姓……原名平字正则,又字灵均,为高阳苗裔承鬻熊之绪,其旧宅在今秭归之北三闾乡,宅边有响鼓溪玉米三丘,至今不绝,香溪河东岸有玉墟洞,公昔读书处……”该序中,还提出屈原投江后,归州郡守在江左岸“建清醒楼祀之”,“因名屈子归乡沱”。族谱中,明确记载其“始祖公”为“瑕”,在“原公”处作了详细介绍,“一世祖”为屈轸,注释说“大夫至此五十六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