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民间文化学者、纪录片制作人 邓康延
嘉宾
东江纵队老战士:陈华、何值、黄梅、丘忠、王森、施伟、冼燕钊
历史学家:袁伟时
龙山书院副院长、佛山天天阳光慈善联盟基金主席:温荣欣
凯迪副总经理:张世良
9月18日,广东省国强公益基金会和南方都市报旗下凯迪网络联合主办了“9·18致敬老兵”论道顺德论坛,邀请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以下简称“东江纵队”)老兵代表分享他们的抗战故事。
随着他们的老去,抗战历史也随之而去。这时,记录下一个个家庭的故事,或许,能够拼凑起整个时代的截面。家史对历史记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对顺德人修家谱现况的调查发现,年轻人对家谱的认知有所缺失,修编过程中也遇到不少困难。传统家谱如何在新时代里发展?有嘉宾认为,网上修家谱可节省资源、方便快捷、形式丰富,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现场
东纵老兵讲述抗战故事
“九一八事件”85周年纪念日当天,7位东江纵队的老兵被邀请到论道顺德论坛现场。他们基本上已是八十多岁高龄,但依旧精神饱满,并讲述了战争时期的故事。
在抗战期间,1938年成立了“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和“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随后在1943年12月2日改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
丘忠今年86岁,在1945年参加东江纵队。他首先参加儿童团,随后是抗日队,到处演戏宣传、发动人民团结起来抗日。
同样是负责宣传工作,黄梅1942年加入部队,成为东江纵队无线电通讯兵。“战争的年代,通讯很不方便,我们通讯兵负责把战场的战况还有上级的命令通过无线电波传播出去。当时日本投降的消息都是这样传出去的。”
在抗战的年代,妇女也勇敢地站出来抗日,黄梅是这样,何值也是这样。何值的母亲曾是东莞妇女抗日组织的负责人,她15岁就参加了部队。今年90岁的何值,家族里有37人积极参加抗战,“保卫国家,不分男女。”
家谱对历史记录有重要意义
7位抗战老兵的讲述,让在场的观众了解到普通人在战争中的苦难和对和平的期冀。一名学生观众提问:“这些老兵终将会老去,他们的历史也会随之而去。我们家族的历史也如此,对此,我们该怎样做?”袁伟时回答:“作为学生,我们可以做的是写日记,通过日记记录家庭的历史。”
历史学家袁伟时表示,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历史记载,在过去它是一种家族制度规范,能够规范人伦,是对社会法律和制度的一种重要补充。对于当代来说,家谱可以作为传统文化展示,重温先祖的优秀文化。
凯迪网络副总经理张世良认为,在和平繁荣的年代更要饮水思源,国家强大,家族强大,个人才更加强大,所以梳理家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也是凯迪开设百姓家谱的初衷之一。
据了解,凯迪网络从2012年年底便开始酝酿发展“百姓家谱”项目,经过三年打磨,已于最近陆续进行推广。“百姓家谱”项目旨在打造拥有网站、微信服务号、A PP三大平台的在线修谱内容社交产品,主要提供在线修家谱、家谱资料查询以及家族社交等服务。
修家谱传承前人精神财富
在顺德的历史里,温氏是一个望族。龙山书院副院长温荣欣从小在这个大家族里听长辈讲述先人艰苦创业、忧国忧民、敢为天下先的故事。温荣欣说:“我每每听到有意义的故事,必写入日记中。”
由于特定的原因,温荣欣对温氏历史进行了系统研究,也拜访了不少前辈,翻查了很多历史书籍及原始资料,挖掘了先辈很多鲜为人知的史料及趣闻典故。为此,他产生了写书的念头。几经周折,《顺德温氏传奇》终于在2009年面世。随后他又四处收集家谱史料,为太公温子绍专门写了一本书。
“写家史是修家谱一部分,应该吸取精华、剔除糟粕。家谱的使命就是承前启后,要把家族优良传统和精神财富代代相传。”温荣欣说,在家谱寻根的过程中,前人的奋起、磨砺、责任,应该成为重要的精神财富。
焦点
年轻人对家谱认知缺失
家谱,其历史记录作用不异于国史和方志。凯迪网络对顺德人修族谱现况做了问卷调查。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有23.87%的顺德人非常重视修家谱,50.32%比较重视。其中,43.23%的家族已经有家谱,32.9%的正在修编中。
但在新时代却面临尴尬的两极处境。一方面,国内经济的发展和溯祖寻根意识复兴等因素刺激一些地方官员、民家修谱家和老人修谱的热情高涨,极力投入家谱的寻访、重修、续修中。另一方面,大部分人特别是年轻人对家谱的认知严重缺失,意识不到家谱亟待拯救的处境。
袁伟时表示,后悔当初没有及时去收集家族资料,修缮家谱,“我们家族很大,祖辈有19个儿女,按理说家族资料很丰富,但我却对上一辈的历史了解不多,当时也没有那个意识,随着那一代人老去,家族历史也被尘封了。”问卷结果显示,对家族历史只知一二的受访者比例占到58.06%,不知道的占20%,而知道的只占19.35%。
网上修家谱是未来趋势
修家谱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少人在修编过程中遇到困难。44.52%的人认为修建家谱困难的条件是亲人失散,65.81%是无法追溯宗亲,55.16%是整合家族资料,46.45%是不懂梳理宗亲关系,18.71%是印刷制作问题,30%是时间精力,20%是经费原因。
对此,有人提出解决方法,指以前修家谱,仅仅搜集资料都要一两年,现在则可以通过网络修家谱。与传统家谱相比,网络家谱增加了图片、语音、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记录形式,使家谱信息更加丰富。而与纸质家谱“查字典式”的检索方式相比,网络家谱的输入、点击等查阅方式,无疑要方便得多,也避免了传统家谱因保存不当,可能造成信息散失的风险。
张世良认为,网络修家谱是未来发展的趋势。现在很多文化传统都通过电子化、网络化的方式得以保护和延续,甚至还有利于建立一种新型的文化传播模式和产业发展模式。
统筹:南都记者
卢凯阳
采写:南都见习记者胡嘉仪
数据来源:凯迪网络
(原标题:修家谱困难多 网络化或是趋势)
本文来源:南方都市报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