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修家谱悄然兴起 体现国泰民安社会风尚

2017/5/16 14:42:58 人评论 次浏览 分类:中华姓氏

  随着修谱热潮在民间的兴起,一些从事专业修谱的线上线下机构相继出现。而修谱者们不惜砸下重金,花费时间辗转于各地搜寻资料,印证老辈口中关于先人的事迹,其目的,是为了找到“我从哪里来”和“谁是我最亲近的人”。你的家里有家谱吗?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等,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从家谱的定义不难看出,家谱“发行”主要限定在一家、一族范围之内。那么,家谱所发挥的作用是不是也限于一家一族,不出“深闺”呢?当然不是。我们看到,一些家谱发挥作用早已超出本家本族,比如最初记载于一些家谱中的家训、家规等不仅在本家本族人群中广为流传,而且已经成为家族外更多人齐家修身的格言。这说明,家谱文化虽围绕一家一族“脉络”产生,但其更应走出“深闺”。家谱文化走出“深闺”,是不忘“本”的需要。稍有家谱知识的人都知道,修续家谱最“原始”目的是为了让家族成员记住自己身份、记住自己在家族中的位置等。换言之,为了让家族成员“不忘本”。要实现这一目的,需要包括家族成员在内的人对家族历史、家族图谱心知肚明,只有这样,才能置身家族背景记住自己是谁。要实现这样的目的,同样需要包括家族外的人对本家族的家谱给予公认。只有走出“深闺”,面向全社会,自己的家族才能被全社会清晰“定位”。

 

  厚厚的家谱 记录祖上家风家训

  “拿外人当榜样,不如拿自家祖先当榜样更有说服力。”蒋先生从网上找到武汉欢乐大道一家专业修家谱的公司,想将家庭成员的信息汇总,编印成家谱。经过一年多的编印,不久前正式完成,共录入本族30代成员、2万人左右,花费120万元。其中60万元左右交给了修谱公司,排版印刷了300册,其余的60万元,用于族人四处出差收集资料的成本开支。这套厚厚的家谱,附上了家风家训,其中,“清正廉明”就是重要的一条,为了勉励孩子们好好读书,还将“穷莫丢猪,富莫丢书”这样的话也列入家风家训。

 

  短评:寻根问祖催生家谱经济

  中国自古就有“盛世修谱”的说法,很多家族的传统都是十年一小修,三十年一大修。因此,“家谱经济”也是时代发展的影射。相比创造的经济价值,“家谱经济”带来的社会效应更值得推崇。尤其是,在家谱的修缮中,不仅能够汲取先人的智慧与精神,更能以此激励后人,使“家精神”发扬光大。于社会文明而言,家庭文明建设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修编家谱有利于家庭和睦、社会团结,并且修家谱是对孝道等传统美德的呼唤,对家庭文明建设有着积极的作用。

  延伸阅读:

  创意:手绘画、章回体、三字经

  家谱越来越“会玩”

  “中国古代有这样的传统,不修家谱,视为不孝。”闫宏伟说,所以现在的馆藏品大多是现代的“修订版”,可内容多是新老结合的“拼接版”。比如,前半册是老谱扫描打印的,续写的新谱依然沿用竖版印刷。

  这些家谱可谓千谱千面,“改良版“的家谱也是花样百出。比如一套24卷的方氏家谱,康熙、乾隆、嘉庆、光绪、民国、现代……家谱“翻修”的历史记录在案。毛笔字记录着家族封侯、当宰相的辉煌历史,手绘画和文字“图文并茂”,再现家族大事件。

  现代修家谱,创意元素也加入其中。胡氏家谱里,把孝的家风创作成了“新二十四孝彩图”,插入家谱,每幅图片还配了口语化的诗。“还有一套家谱,内容像章回小说,还配上了手绘插图。”闫宏伟说。而《新密马圈王王氏家谱》让魏怀习印象深刻,这本“三字家谱”仿“三字经”的模式,所有事迹都用三字短句来描述。

 

共渡网微信公众号:hds14190135_db-hds14190135_db